数据告诉你:或许你看了很多关于冰雹的新闻,但其实它越来越懒了

冰雹(Hail)也叫“雹”,俗称雹子、“霸子”,有的地区叫“冷子”(如徐州、甘肃等),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

最近在天气预报里,总能看到暴雨及强对流天气的身影,说起强对流,除了短时强降雨以外,冰雹也是不得不提的一个存在。

下面,分四部分

走进《冰雹的世界》

01

冰雹的诞生

形成过程:“滚元宵”

直径一般为5至50毫米,最大的可达10厘米以上,形状也不规则,大多数呈椭球形或球形,但锥形、扁圆形的冰雹也都出现过。

  

只有发展特别旺盛的积雨云才可能降冰雹。 积雨云是冰雹的“加工厂”,一般可分为三层,0℃以下的云层由水滴组成,0℃至-20℃的云层由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等混合组成,-20℃以上的云层只有雪花和冰晶。

过冷却水滴在这三层之间“上蹿下跳”,就有可能形成冰雹。在上升气流影响下,过冷却水滴和固态“搭档”冰晶结合生成冰雹的核心,随后雹核又因为重力下降到0℃以下,“勾搭”上这一高度上的液态“小伙伴”。

此时若上升气流增强,雹核将被带回0℃层以上的低温区,表面的水又被冻成冰。 这样的条件下,冰雹块在云层中几上几下、翻滚凝聚,就像滚元宵一样,“体型”越来越大,当超过上升气流所能托住的重量时,冰雹便下坠至地面。因此,上升气流越强大,最后形成的冰雹“块头”也就越大。

  

02

空间分布

喜走山路 青藏高原为其最常打卡地

冰雹喜走山路。有研究表明,冰雹最常出没地与地形高度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地形高度的降低,冰雹的出现频率也会逐渐减少。冰雹最常打卡地分布图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冰雹常打卡地大体沿山系伸展,最常打卡地当属青藏高原,其次为大兴安岭至太行山一带。另外,天山、祁连山、长白山、云贵高原等地也是冰雹出没较多的地区。

  

03

时间分布

喜温暖季节 不同地方表现迥异

冰雹喜温暖季节。就全国平均而言,冰雹主要出现在5-9月,这5个月的总雹日占全年雹日的80%以上,其中又以6月为冰雹盛行月,而冬季是冰雹最少出现的季节。

  

04

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变暖背景下 冰雹也越来越“懒”了

现如今,我们经常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冰雹的相关报道,那么冰雹是越来越多了吗?其实不然。数据统计,1961年以来,我国年冰雹日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平均减少速率为0.2天/10年。阶段性特征明显,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为冰雹多发期,1961—1980 年我国年均单站冰雹日数呈微弱增加趋势,90年代之后冰雹进入减少期。也就是说,20世纪90年代之后,冰雹越来越“懒”得出动了。

  

冰雹虽然减少了,但它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以及带来的灾害损失仍然十分显著。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公众仍需及时关注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科学防雹远离灾害。


编辑: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