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登场的厄尔尼诺,提前一到两个月到来且发展迅速。分析其对我国季风雨带的影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伯奇表示,厄尔尼诺的影响机理比较复杂,透析其影响必须先要界定夏季是处于厄尔尼诺的发展阶段还是衰减阶段。
就对东亚季风的影响程度而言,厄尔尼诺衰减阶段确定性强于发展阶段。在厄尔尼诺衰减阶段,夏季副热带高压常常偏强偏南,梅雨时节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在厄尔尼诺发展阶段,夏季环流形势则更复杂多变,不确定性也更高。
一般而言,如果前一个冬季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紧接着的夏季则处于厄尔尼诺的衰减阶段。目前的厄尔尼诺正在快速发展,因此,今年应重点考虑厄尔尼诺发展阶段对于我国雨带的影响。
当然,厄尔尼诺是重要信号,却并不是影响东亚季风的唯一因子,青藏高原等复杂地貌等亦会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飘忽不定的雨带,目前技术上有哪些监测手段?概括而言,首先,依托于庞大的台站监测网,使降水及雨带信息得以掌握。其次,依靠风云卫星,监测范围进一步扩大,季风雨带的位置及其移动得以监测。再次,在卫星及台站资料受局地性限制的情况下,可通过资料融合技术和再分析产品把握雨带及其移动情况。最后,从天气和短时临近预报角度,雷达探空也是监测极端强降水的有力手段。
我国地域广袤,各地雨带及降水防御自有其侧重点。以南方为例,华南地区如广东等地常常遭遇台风叠加季风和风暴潮,防汛压力较大;在长江流域,梅雨时期是主要防汛期,此外还需防御夏季的极端高温热浪;北方地区则需要重点关注局地短时强降水及其对城市内涝的影响;东北地区需防内涝,同时还应在胶州湾、渤海湾等区域防范北上台风影响;西南地区防御重点是山洪地质灾害,特别是云南、四川和*东南部等地,地形地貌复杂,一旦发生强降水很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易造成生命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