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象中心环境气象十年专业化发展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6月2日,中国气象局发布《大气环境气象公报(2022年)》,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大气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大气环境整体呈现向好趋势。这是中国气象局连续第七年发布该公报,也是国家气象中心环境气象工作专业化发展的第十年。十年间,环境气象工作紧密围绕服务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需求,持续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全面深入的专业化气象服务。

“蓝天保卫战”背后的科技支撑

2013年年初,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污染天气,“雾-霾”引起公众和政府的高度关注。4月,中国气象局印发《环境气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环境气象工作进入专业化快速发展阶段。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响“蓝天保卫战”。2014年3月,中国气象局依托国家气象中心成立环境气象室。

环境气象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十年,是PM2.5浓度显著降低的十年。

《大气环境气象公报(2022年)》表明,全国平均霾日数较2021年和近5年均明显减少。据国家气象中心环境气象室主任张碧辉介绍,通过一组数字可以明显呈现十年间的变化:2013年至2022年,我国PM2.5浓度下降57%,实现十连降,重污染天数减少92%,二氧化硫浓度降至个位数。这些数字背后,是气象部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大气污染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气象部门围绕大气污染防治需求,从监测、预报、评估三方面开展业务攻关,在科技创新驱动和“小实体大网络”支撑下,环境气象业务技术体系日益完善。十年来,逐步建立起以风云气象卫星和地面多源资料融合应用、风廓线雷达等边界层加密观测为特色的环境气象监测体系,基于雾-霾数值模式订正释用、人工智能预报和中长期统计概率预报等技术的PM2.5和臭氧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体系,以及气象条件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评估体系。

蓝天下的贴心保障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冬季是大气污染高发的季节,冬季运动项目又对大气环境要求较高,气象保障压力很大。”张碧辉说。

为做好冬奥会空气质量保障气象服务,国家气象中心组建环境气象专项保障团队,针对不同站点研发针对性预报产品。保障进入攻坚阶段后,团队每日派人前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参与开展空气质量预报预测和决策服务工作。在科技产品支撑下,准确预报了冬奥期间两次静稳天气过程,为精准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除此之外,国家气象中心还升级改造业务内网,每日制作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预报产品,努力保障赛区空气质量整体保持在优良水平。2022年3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落下帷幕,蓝天成为冬奥会的亮丽底色,得到国际国内社会一致好评。

北京冬奥会、上海进博会……每一次重大活动背后,都少不了环境气象工作的服务支撑,为决策部门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科技支撑。

“一带一路”合作中的责任担当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气象灾害管理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合作框架协议国家(地区)关注的重点之一。亚洲区域国家(地区)气象预报能力和服务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中国积极彰显大国担当。

近年来,大范围沙尘天气屡屡发生,引发广泛关注。2017年5月,由国家气象中心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申报的旨在提高亚洲区域各国沙尘暴监测、预报及预警服务能力的“亚洲沙尘暴预报区域专业气象中心(RSMC-ASDF)”正式获批,成为全球仅有的两个沙尘暴预报区域中心之一。自此,我国沙尘天气业务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实现中国、韩国、日本、欧洲、美国、芬兰等国家和地区沙尘模式的实时共享和集成应用,有效提升了亚洲地区沙尘天气预报预警的技术支撑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这为环境气象工作指明了方向,亦带来了挑战。未来,国家气象中心将持续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系统推进环境气象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供更加全面的气象保障。


编辑: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