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是指在一定地质环境和人为活动背景条件下,受气象因素的影响,某一地域、地段或地点在某一时间段内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小。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从高到低分为四级。

据气象专家介绍,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气象因素就是降水。因此,在制作预警预报时所考虑的两大因素就是降水情况和下垫面情况。综合考虑降水量和下垫面情况后,通过数值模式计算,再与历史灾害点统计资料作对比,就能得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目前,气象部门还在逐步研发将抗震体、建筑物承载能力、人口密度等纳入计算范围,如能在计算中考虑这些要素,就能够更为精细地计算出地质灾害所带来的风险。

地质灾害破坏力极强,其预警关系到灾害隐患点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因而预警的应急措施也有其特殊的一面。通常风险等级达到黄色或以上,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才会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应急系统平台乃至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等媒介发布。这是因为应对地质灾害的方法主要是组织撤离、转移和疏散人员,撤离本身也会对当地造成较大影响,因而不能轻易启动。如在风险很低的情况下进行预警,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随着预警的发布,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密切关注雨情、加强巡查监测、停止灾害隐患点附近的户外作业、组织抢险队伍、实施交通管制等。近年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发出后的人员转移,挽救了成千上万公众的生命。2010年8月13日,四川绵竹清平乡发生强降雨引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由于预警及时,转移迅速坚决,该乡5000余人成功避险。2011年6月5日,贵州望谟因特大暴雨诱发山洪地质灾害。由于正值端午假期,又恰逢夜间,防范难度极大,但预警发出后,地方政府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成功转移45000余人。事实证明,面对极具破坏力的地质灾害,事先转移避难是最有效的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