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旱是指在三伏天(详见词条“三伏”)时期出现的降水明显偏少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我国长江流域,是一种灾害性气候。
伏旱与三伏天
“伏”即潜伏之意,古人认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按照农历计算,大约在阳历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小暑和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最热的三十至四十天。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定,长短也不定。
伏旱是一种季风性的灾害气候,因此主要发生在我国长江流域。梅雨期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天气晴热少雨,加之台风活动较少,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因此容易形成伏旱。伏旱期间,高温闷热,蒸发旺盛,午后最高气温平均可高达34~35℃,甚至部分地区出现高达40℃以上的高温。
伏旱和干旱
虽然都是降水明显偏少的灾害性气候,伏旱和干旱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首先,从地域上来说,伏旱多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干旱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地区。
其次,从时间持续性上来说,伏旱主要发生在7~8月,因受到单一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而天气晴热、降水偏少,因此是短期的灾害;而干旱是则受到更多气候系统的影响,它是长期没有降水或降水偏少形成的灾害现象。
2013年8月干旱 (图片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伏旱的影响和防御
一般来说三伏期间,连续20~29天总降水量小于30毫米,其中有5天以上的高温出现就可以判定出现了伏旱。
在长江流域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由于伏旱常出现在梅雨期后,此时夏季的农作物(如水稻)正处在生长期,需水量很大,一旦缺水,将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不仅如此,由于干热缺水,伏旱还会引发疾病,对RT的健康形成威胁。此时,气象部门会适时加大人工增雨(详见词条“人工增雨”)的力度;政府会启动应急供水的预案,确保居民用水等。